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医护

康复医护范文精选

康复医护

康复医护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张音李威作者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

针灸对康复训练的作用

中风偏瘫的软瘫期(脊休克期),虽然可采用异化技术的促进方法,如快速擦刷、快速牵伸肌肉、挤压肌腹、短暂冰敷、皮肤刺痛等[22],但这些治疗方法费时费力,其刺激量相对较小,疗效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此时用针灸醒脑开窍法,针刺水沟、内关、合谷、尺泽、三阴交、委中,给予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强针感,临床显示该方法有较好疗效[23]。冯斌等[24]认为刺激涌泉或涌泉周围的足底,与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中的利用逃避反射的诱发作用相类似,刺激后出现明显的屈曲反应,既可直接兴奋下肢屈肌,又可预防与减轻伸肌的痉挛,此法以运动力学为基础,通过早期神经反射弧的建立以促进瘫痪的肌力迅速恢复。针刺可提高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郭泽新等[25]在治疗中体会到,选用头针疗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配合医师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医师可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研究证明,针灸可刺激改善周围循环状态,激活感觉功能[26],改善颅内血液循环[27],而且还可以改善人体大脑皮层电活动[28],从而有效地减少康复训练中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针刺可缓解痉挛状态。当脊休克恢复后肌张力逐渐增高以至出现痉挛,解除痉挛状态、抑制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速度运动、精细运动成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任务[29]。严伟等[30]运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针刺以患肢痉挛肌附近穴位为主,降低了牵张反射,使肌张力降低,结合康复训练中的抗痉挛、神经促通技术,可缓解偏瘫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及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周光辉等[31]在BrunnstromⅢ期后,瘫痪肢体出现痉挛时,选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可加强中枢的双向调控作用,达到抑制兴奋过高的脊神经的目的。

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的意义

传统针灸疗法虽然促进了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但若缺少针对性的练习和正确指导,就很容易产生代偿运动和不正确的运动模式,而这种代偿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很难纠正[32];所以患者只有通过系统康复训练,分阶段、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反复动作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大脑运动皮质区动作定型的完成[33]。在康复学理论没有普及之前,人们缺少运动模式的概念,随着康复评定标准的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中医师认识到“独取阳明”实际上仅适用于中风后瘫痪早期(BrunnstromⅠ、Ⅱ期)。在BrunnstromⅢ~Ⅳ期,主动肌肌张力恢复并增强后,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协同运动,某些关节可以出现独立运动,此时上肢的屈肌过屈是由于伸肌未能过伸,下肢的伸肌过伸是由于屈肌不能过屈所致,故此期的针灸治疗应以抑制痉挛为主,采用阴阳经穴相配,减少对原屈(伸)肌的针刺,而改在相对应的原拮抗肌的针刺治疗,协调及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及控制痉挛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34]。

康复医护范文第2篇

加强基础护理,监测生命体征

儿童颅外伤与成人颅外伤不同,要根据儿童特点加强基础护理,注意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包括口腔卫生与眼部卫生,均有助于患儿的康复[2]。对于部分患儿,急性颅外伤早期可出现深快呼吸[3],是影响其康复的重要因素,应密切注意观察。另外,颅脑损伤患者WBC[4]及高血糖[5]也是影响其康复的因素,要定期检测其变化情况。

并发症的护理

1预防继发颅内感染的发生:颅外伤术后继发颅内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死亡。为防止和降低感染的发病率,除加强及改善规范化治疗措施外,提供科学的护理及监护措施也是必要手段之一。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无菌化操作规程,并遵医嘱及时准确的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2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由于颅外伤患者常出现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特别是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抵抗能力下降,细菌易到达下呼吸道,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机率,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要合理改变患者体位,将患者躯体与头部保持在同一轴线上,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这样有利于将口腔中分泌物流出,同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降低肺部感染的机率,并给予持续氧吸入以防止缺氧的发生[6]。鼻导管法吸入氧浓度计算法: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7]。

预防癫痫的发生和护理

儿童由于中柢神经功能发育不完善,调节平衡能力差,轻微脑损伤即可导致癫痫发作[8]。癫痫发作时,脑细胞代谢比不发作时高3~5倍,若出现癫痫持续状态,机体内肌肉抽搐引起酸中毒和窒息,导致脑持续缺氧,严重者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15%~20%[2]。对癫痫发作患者除使用镇静剂外,在护理过程中可以在口内放牙垫,防咬伤舌体。同时要及时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以期达到满意效果。

康复医护范文第3篇

患者由于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加上自身的病痛,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心理。这些心理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无法适应陌生环境患者在得病初期,往往会不适应周围的环境,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心理状态,往往会形成病人与健康人之间的转换的心态。这种心态不利于治疗,也使得患者无法安心养病。这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设法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环境,习惯住院治疗、打针和吃药。

1.2有强烈的孤独感患者由于患病导致心态失衡,存在严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的产生会使患者的焦虑水平上升,而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对于病痛的恐惧感。而某些患者由于接触陌生的环境,情绪十分紧张,往往会产生怕痛、怕手术的心理作用,甚至有的患者还对医生产生本能的抗拒,这对于患者的病情康复十分不利。患者受到这种消极情绪的刺激,容易产生心烦意乱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易怒、焦虑、恐惧、失眠、厌食等症状的产生,尤其是在病情加重、准备接受手术和接受特殊检查时。

1.3疑心加重患者在得病期问,往往会变得情绪过敏,缺乏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经常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这种心态往往表现在曲解他人的用意,怀疑自己病情,身体某部位稍有异常感觉,便胡乱猜测,惧怕意外和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而且注意力会集中于身体变化,对于自身的心跳、呼吸,甚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敏感。这时由于身体活动减少,四周安静的环境更能突出自己身体的响动,不仅仅对于外界刺激如温度、阳光、声音异常敏感,而且还对被子的轻重,床单平展与否,枕头高低都会产生异常的感觉。

2医护人员应该注重患者的精神护理

由于患者在患病期间,心理状态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改变。患者心情往往比较紧张、沉重,一件不顺心的事,一个不幸的消息,一次不愉快的谈话,都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巨大的波动,甚至使患者的病情恶化。并且由于他们自己不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如果不能及时的对患者的心理、精神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康复速度与效果。

2.1医护人员应该努力加强护理质量。提高自身素质由于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会对患者的身心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一个前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提高护理技能。减轻患者痛苦技能水平的高低是患者对医护人员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因为医护人员护理技能的精湛熟练与否,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的一项重要指标。好的医护工作者不仅能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降低患者的畏惧感,减少患者思想负担,还可以督促患者完成康复目标,提升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岗位训练,从举止上消除患者的疑虑,努力减轻患者痛苦,给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

2.1.2注重自身仪表医护人员的穿着、仪表、谈吐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作用,这些都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影响。医护人员穿着奇装异服会让患者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甚至导致患者内心产生一种厌恶之情。而整洁得体的穿着、美丽端庄的仪表、举止优雅的谈吐都会给患者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这样不但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还可以积极地配合康复治疗的进行。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注重自身仪表,这样才能在患者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2.1.3规范工作用语。注意谈话方式患者在患病期间,需要他人对自己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而语言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可以充分表达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帮助和支持。医护工作者通过友好、亲切的交谈,使患者能够充分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解除或缓解患者内心的紧张情绪,并可以对心情不佳的患者给予抚慰、劝导,可使其心情愉快。尤其是面对那些对于疾病丧失康复信心的患者,更应该给予鼓励,减少其消极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在工作中采用规范用语,调动患者配合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增强患者对于康复的信心。

2.2医护人员应该端正工作态度。热心为患者服务医学护理工作是康复治疗工作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患者获得健康,不仅需要良好的医疗设施和条件,还需要医护人员精心的护理。而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按照医嘱去执行,还要把患者看作是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热心为患者服务。

2.3要设身处地多为患者着想由于患病,患者的许多事情都不能自理,而且在思想、心理方面又表现得异常脆弱,有时还会表现出固执、幼稚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工作者能够设身处地的多为患者进行着想,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对待患者,尊重患者,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给患者一种亲切、愉快的感受,使患者的心情保持舒畅,这样才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也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2.4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对待工作由于医护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问题:这就要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加强自身责任心,严格按制度和规程办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尽量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千万不可疏忽大意,并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反映,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还应该努力学习他人的优良工作方法,总结自身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对待工作。

康复医护范文第4篇

社区康复模式与社区康复医学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我国目前采用的社区康复模式有以下几种:1)世界卫生组织模式: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依靠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及上级医疗系统,建立社区康复网,通过残疾人、病人家属和社区康复协调员,采用简单、实用、有效和经济的康复措施。2)社区服务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是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服务系列,为残疾人、老年人及生活能力有限的人提供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如开办福利工厂、敬老院、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和康复站等社区康复机构。3)家庭病床模式:主要由社区卫生部门和医疗康复机构负责。对社区康复对象在家庭(如家庭病床)进行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和康复服务。4)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与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康复组织负责。专门为特殊类型的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如残疾儿童社区康复中心,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社区康复站,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院等。可见,除外社区服务模式,其他三种康复模式都需要以社区卫生机构为依托,这必将需要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的相关技术力量,也必将加大社区卫生机构对社区康复医学人才的需求。据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定,我国将逐步建成约1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自不待言[4]。

关于本科社区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根据社区康复的概念、性质、主旨、主要领域和社区康复中医疗康复的主要工作内容,侧重适合社区康复的“适宜技术”,拟定如下医学院校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社区康复方向)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富有实践能力和社区工作能力,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熟悉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康复治疗师,毕业后能够从事综合医院、各类民政福利性医疗机构、残联、特别是社区卫生机构的康复治疗、残疾预防、保健、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弹性学制最长不得超过七年)。

3选修课程

社区卫生管理学、社区护理学。

康复医护范文第5篇

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

统一教师与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转变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更新学生对临床教学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观念和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康复评估和康复方法时,在讲解中穿插操作示范,强调正确的操作步骤与要领,留给学生自我提高、自行训练的空间和时间,让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讲授临床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时,以实际临床病例为启端,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引导讨论,明确功能障碍的原因、评估方法和康复措施,使学生对每一个病种的康复都有完整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应该了解、熟悉哪些内容,并明确哪些内容是重点掌握的;同时,分析比较病种之间康复评估、治疗的相同与不同,从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康复医学临床工作的内容。还有重要的一点,给学生推荐一些康复医学参考书,鼓励学生自学、并勤于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康复医学课程后期临床实验室,设在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依托科室的物理治疗室、运动疗法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疗法室等康复治疗、训练用仪器、设备,以及患者、病种充足的有利条件。通过硬件建设,使临床教学带有实验的气氛,以消除学生毕业后从事住院医师早期阶段对康复医学的生疏感,使他们在从事医疗工作早期就有康复医学意识,增加他们对专业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每一件仪器、设备的名称、作用原理、治疗作用、操作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在强化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摸拟学习使用、进行潜移默化的规范操作训练。

4重视知识更新

由于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神经生理学、电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心理学)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康复功能检查和康复治疗器械和方法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多门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康复工作的开展。作为临床教师,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紧跟现代医学、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前沿,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前景,对未来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充满信心。